第494章 替罪羊
内东厂的值房里,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正撑着脑袋、闭着眼睛,静静地坐在那张原本属于崔文升的椅子上小憩。在他面前的书案上,摆了一盏正氤氲着热气的香茶和一碟冷吃的点心。
门开着,崔文升直接就带着人走了进去。见王安这副模样,别说上前打扰了,崔文升的心里甚至起了退出去稍等一会儿的念头。
不过,王安到底没有睡去。这群人逐渐走近的脚步声早就扰到了王安。他睁开眼睛,朝崔文升招手。“你过来吧。”
“是,”崔文升起身的同时,对那几个跟过来的宦官摆了摆手。“你们都出去,把门也带上。”王安的面前有茶有点心,身边却半个伺候的人也没有,这显然是把人支开了准备跟他说悄悄话。而崔文升也正有此意。
“是。”宦官们领命退了。
“奴婢崔文升,叩见老祖宗。”来到王安跟前,崔文升毫不犹豫地跪下了。这两天发生的事情已然充分地证明了,王安内廷第一人的地位仍旧无可撼动,唯有御马监的韩本用能勉强与之比肩。至于其他人,能望一望他老人家的项背就很不错了。
“坐吧。”王安也毫不客气地指了指首位的客座,仿佛他才是这里的主人。
“谢老祖宗赏座。”崔文升还得谢他。
“用过饭了吗?”王安探出身子,伸手去拿那盏茶。
“有劳老祖宗挂念,”崔文升微笑着捧起茶盏,摆出恭敬的姿势,将之递到王安的面前。“奴婢已经用过了,就在地牢里简单地吃了点儿东西。”
“地牢?那是吃饭的地儿吗?”王安没接那盏茶,直接就仰了回去。“这事情再是繁重,你也不必非得在那吃饭呀,太不讲究了吧。”
崔文升呆住了。他还以为王安这是恼他一开口就表辛苦。
“呵呵,”王安微笑道:“审了这么久,这嘴巴应该也问干了,你喝了吧。”
“唉嗐哟!”崔文升大松一口气。“奴婢怎么敢和老祖宗用一个茶盏,不妨事儿的,奴婢不口渴。”
“喝吧,我还没用过。专门给你留着的。”王安笑得越来越和煦了。
“那,奴婢就却之不恭了。”崔文升半喜半忧地喝了一口茶。
在宫里,共用一盏茶算是宫宦之间较高的礼遇了。这往往意味着先喝茶的人,把后喝茶的人当成极亲近的人。上级赏下级喝茶当然也是好的,至少有抬举的意思在里面。但这里是东厂,不是司礼监。也就是说,王安赏这盏茶的前提,是他没喝东厂的茶,这就有些微妙了。
里边儿有没有别的意思呢?
崔文升有些心虚。他放下茶盏,眼睛扫到那个装着冷吃点心的托盘,发现最顶上那个已经没了。心下稍宽之际,王安又说话了:“说说吧,昨天交给你的差事办得怎么样了?”
“回老祖宗的话,”崔文升迅速摆正身姿。“遵主子的旨意,东厂已经把武清侯、阳武侯、平江伯、博平伯以及他们的嫡男长男都抓了。只有武清侯的大儿子李国臣还在刑部大牢里关着”说到这儿,崔文升顿住了,还小心翼翼地瞥了王安一眼。
“你接着说啊。”王安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
崔文升继续讲:“他们的正宅、别墅、窖金窟,凡是查实了的,都已经围了。那些管家、管库的重要仆人,该抓的也都抓了。”崔文升紧张地咽了一口唾沫。“但这连夜审下来,却都说不知道那则大不敬伪谶的事情。”
“你没给他们上刑吗?”王安有些失望,他略一皱眉,语气也稍稍地严厉了些。
“当然上了,”崔文升连忙说:“厂子里的十八般武艺都用过了。就差直接用刀子片儿肉了。”
“上了刑都还没审出来?”王安凝视着崔文升。“真就一点儿线索都没有?”
“也不是完全没有。”崔文升从怀里掏出那张润掉了许多细节但也还算翔实的对话记录摆到王安的面前。
“这是什么东西?”王安问道。
“这是奴婢和武清侯父子的对话记录,这上面有他们的签名,也算是口供。”崔文升将李铭诚和李国瑞的签名展示给王安看。
“你说就是。”王安只扫了那两个签名一眼。
崔文升说道:“武清侯父子怀疑,这个案子可能是那个正关在刑部大牢里的李国臣,为了争夺嫡位而故意设计的一场阴谋。为的就是激怒皇上,好让皇上对武清侯父子施以重惩。如果皇上废了李国瑞的嫡位,那么李国臣就能在武清侯死后成为新的武清侯。”
“这次的事情过后,”王安低着头,眼神里多了些微妙而复杂的神采。“我大明朝只怕是没有武清侯这个世袭的爵位了。”
“他们父子兄弟的关系很不好,就算‘武清侯’这个爵位被削了,对李国臣来说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听见武清侯可能被削爵,崔文升的眼神反倒是一亮。“老祖宗,咱们要不就按这个思路继续往下办?”
“你想按这个思路往下办,”王安快速收拾心情。“可又要如何解释东厂提报上的前后矛盾?”
“什么矛盾?请老祖宗赐教。”崔文升不太明白。
“从上个月开始,你东厂就在严密监视李家的人员往来了,而且精确到了每一个进出李府的仆人身上。可是在这之前,你给司礼监的提报上从未显示过,有李家的仆人在京师各坊散布谣言的事情。你现在突然说李国臣派人散布谣言,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王安说道。
“这”崔文升先是愣了一下,旋即灵光一闪般地说道:“有的,有的!李国臣的身边有一个叫作李来富的男仆,我们之前从他那里拿过情报。甚至可以讲,东厂一开始就是从他那里打听到,武清侯之所以召集勋戚在清华园开会,是为了讨论辽东粮价变化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情报,东厂才会一路追查到今天这一步。”
“按理说,这个叫李来富的人在李国臣的身边做事,李国臣又没有跟着武清侯去清华园。这个人长期在京里待着,怎么知道武清侯召集勋戚原因?就算退一步假设他是从别的仆人那里打听到这个消息的。但为什么他是第一个被收买的?”“此外,我们的人还发现,这个李来富非常活跃。在李国臣被捕之后,他和李国臣身边的很多仆人,就一直在散播宣传李铭诚对李国臣不好,但李国臣却还是愿意亲亲相隐,为父隐恶的孝子行径。狗屁的孝子!就这蛇鼠一窝的父子兄弟关系,能出孝子才有鬼了!这李国臣显然是居心叵测!”崔文升越说越兴奋,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王安的面前毫不掩饰地爆了粗口。
“我怎么不记得自己见过相关的提报?”
“这个事情太小了,您老要是不提醒,奴婢都想不起来有这茬儿。谁知道李国臣逆谋深虑到这种地步。”崔文升就差伸手拍自己的胸脯了。“不过老祖宗,奴婢刚才说的这些事情都是被记录在案了的!您可以随时去查。”
“万一,”王安闭上了眼睛。“万一这事情不是李国臣做的呢?”
“我的老祖宗唉,”崔文升一语双关。“这年头谁会主动承认自己有罪?况且还是这种大不敬的恶罪。就像您此前说过的那样,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把案子破了,好让主子万岁爷能把这口恶气给消了。”
“.”王安这下没有接茬,像是陷入了沉思。
崔文升半劝半问地说道:“镇抚司那边儿有什么新的线索了吗?如果有的话,还请老祖宗示下,奴婢也好深入探查。不然,奴婢也只能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查了。”
“也是,”王安睁开眼睛,眼神里已不再有任何异样的情绪。“今天下午你就派人,或者亲自去刑部那边把个人提过来。”
“刑部那边儿会乖乖地把人交给咱们吗?”崔文升顺便在心里埋怨了魏朝几句。要不是他把人送去刑部,现在哪里还有这些麻烦。但话又说回来,要是魏朝一开始就把李国臣给架到东厂来,崔文升也不一定敢收。
“谁知道呢,”王安面色如常,“不过,这个案子本来就是钦定地由东厂调查,哪有将涉案嫌犯异地关押的道理。你拿着这份口供过去,好好说话,别一惊一乍。黄刑部是明事理的人,他应该会把人给你。如果他不放人,非要旨意,那你就回来。待会儿,我会把你说的这些事情报给主子知道。”
“是。”崔文升应道。
“还有别的吗?”王安连轴转了好几天,这时竟忍不住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我们还从其他的仆人那里拿到了关于之前那三个案子的新口供。不过新鲜的事情不多,大都是些佐证的材料。”崔文升说道。
王安掏出随身携带的御赐怀表看了一下时间。“既然没有新鲜的事情,那我也就不听了。你尽快把那些爵爷的实在口供逼出来吧。只要你不直接对他们用刑,干什么都成。”
“是。”崔文升点了点头,关切地问道:“老祖宗要不在我这儿歇会儿?您这些日子就没怎么睡过囫囵觉吧。”
“不歇了,”王安站了起来。“明天那些个新科进士就要进宫谢恩了。宫里还有一堆事儿等着我去安排呢。”
“那奴婢送老祖宗出衙门。”崔文升摆出恭送的姿态。
“走吧,陪我走一段吧。”王安又冲崔文升笑了笑。他的笑里,带了些许崔文升看不出也看不懂的惋惜。
————————
半个多时辰后,过问并安排好了一切的王安回到了乾清宫南书房。一进门,他就察觉到了这方小殿内的异样。
皇帝和首席秉笔太监魏朝都在殿里坐着,可是最末席的刘若愚却没在自己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刘若愚那孤悬末列的位置对面,又多了一套桌椅。
王安稍愣了一瞬,但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这是要再添一个秉笔太监!
为什么自不必多说,但这个人会是谁?
王安来不及多想,更不可能主动去问。
“奴婢叩见主子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安快步来到皇帝的御案前,撩袍、下跪、叩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你起来吧。”皇帝的声音里透露着某种显而易见的不安与低落。
王安的心提了起来。据王安对皇帝的了解,这天底下只有一个地方的事情能让皇帝表露这样的情绪。“主子,是辽东那边又有新的塘坝了吗?”
“奴酋果然开始清理周边,围困沈阳了。”朱常洛指着面前的塘报,说道:“沈阳以北的蒲河千户所、懿路千户所,以及周边的大小城堡都已经弃了,当地的驻军和附近百姓都缩回到了沈阳附近。这应该是开、铁失陷以来,辽东地方第一次经历如此大的正面冲突。”朱常洛长叹了一口气,“真是不知道孙传庭和贺世贤能不能守得住。”
天启年间,镇帅贺世贤因为醉酒浪战,轻敌冒进,中了努尔哈赤诱敌之计,在沈阳城下被数倍于己的优势骑兵围杀。副将尤世功出城营救,亦陨战阵。而那些贺世贤在战前收拢的蒙古难民,听说镇帅战死,立刻做了墙头草,从内部打开了沈阳东门,引奴贼蜂拥而入。沈阳由此城陷。
从努尔哈赤围攻沈阳,到沈镇陷落,前后一共只经历了三天。但实际的战斗时间,只持续了不到一天。
朱常洛根据史料分析这场战役,得出明军失城的问题有三。
第一,贺世贤极度嗜酒,而且喝多了容易上头。第二,熊廷弼去任后,再也没人能管住贺世贤,至少继任经略袁应泰管不住。第三,蒙古人难民不值得信任,至少不能让他们协助守城。
针对这些问题,朱常洛早早地做了部署。熊廷弼继续经略辽东自不必说。贺世贤极度嗜酒,又不可能让熊廷弼在沈阳时刻盯着这这个家伙,所以就给他安排一个资历尚浅但天资英锐的巡按御史专门守着沈阳。至于蒙古人,朱常洛原本打算直接发一道上谕,让辽镇收拢全部难民,并将之转移到远离前线的地方去。
但朱常洛最后也没有下这道圣旨,因为熊廷弼当下的做法与此极度类似。他虽然没有将蒙古难民转移到后方,却也绝不允许各将在城里安置难民。在他的指示下,辽沈之间建立了数个专门用以收拢安置蒙古难民的营地,除了必要的粮食和劳动所需的工具,辽东当局什么都不提供。
不过就算做了这些,朱常洛的心里还是没底。毕竟史书上的寥寥几笔,记录不了战场上的万变瞬息。
(本章完)
内东厂的值房里,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正撑着脑袋、闭着眼睛,静静地坐在那张原本属于崔文升的椅子上小憩。在他面前的书案上,摆了一盏正氤氲着热气的香茶和一碟冷吃的点心。
门开着,崔文升直接就带着人走了进去。见王安这副模样,别说上前打扰了,崔文升的心里甚至起了退出去稍等一会儿的念头。
不过,王安到底没有睡去。这群人逐渐走近的脚步声早就扰到了王安。他睁开眼睛,朝崔文升招手。“你过来吧。”
“是,”崔文升起身的同时,对那几个跟过来的宦官摆了摆手。“你们都出去,把门也带上。”王安的面前有茶有点心,身边却半个伺候的人也没有,这显然是把人支开了准备跟他说悄悄话。而崔文升也正有此意。
“是。”宦官们领命退了。
“奴婢崔文升,叩见老祖宗。”来到王安跟前,崔文升毫不犹豫地跪下了。这两天发生的事情已然充分地证明了,王安内廷第一人的地位仍旧无可撼动,唯有御马监的韩本用能勉强与之比肩。至于其他人,能望一望他老人家的项背就很不错了。
“坐吧。”王安也毫不客气地指了指首位的客座,仿佛他才是这里的主人。
“谢老祖宗赏座。”崔文升还得谢他。
“用过饭了吗?”王安探出身子,伸手去拿那盏茶。
“有劳老祖宗挂念,”崔文升微笑着捧起茶盏,摆出恭敬的姿势,将之递到王安的面前。“奴婢已经用过了,就在地牢里简单地吃了点儿东西。”
“地牢?那是吃饭的地儿吗?”王安没接那盏茶,直接就仰了回去。“这事情再是繁重,你也不必非得在那吃饭呀,太不讲究了吧。”
崔文升呆住了。他还以为王安这是恼他一开口就表辛苦。
“呵呵,”王安微笑道:“审了这么久,这嘴巴应该也问干了,你喝了吧。”
“唉嗐哟!”崔文升大松一口气。“奴婢怎么敢和老祖宗用一个茶盏,不妨事儿的,奴婢不口渴。”
“喝吧,我还没用过。专门给你留着的。”王安笑得越来越和煦了。
“那,奴婢就却之不恭了。”崔文升半喜半忧地喝了一口茶。
在宫里,共用一盏茶算是宫宦之间较高的礼遇了。这往往意味着先喝茶的人,把后喝茶的人当成极亲近的人。上级赏下级喝茶当然也是好的,至少有抬举的意思在里面。但这里是东厂,不是司礼监。也就是说,王安赏这盏茶的前提,是他没喝东厂的茶,这就有些微妙了。
里边儿有没有别的意思呢?
崔文升有些心虚。他放下茶盏,眼睛扫到那个装着冷吃点心的托盘,发现最顶上那个已经没了。心下稍宽之际,王安又说话了:“说说吧,昨天交给你的差事办得怎么样了?”
“回老祖宗的话,”崔文升迅速摆正身姿。“遵主子的旨意,东厂已经把武清侯、阳武侯、平江伯、博平伯以及他们的嫡男长男都抓了。只有武清侯的大儿子李国臣还在刑部大牢里关着”说到这儿,崔文升顿住了,还小心翼翼地瞥了王安一眼。
“你接着说啊。”王安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
崔文升继续讲:“他们的正宅、别墅、窖金窟,凡是查实了的,都已经围了。那些管家、管库的重要仆人,该抓的也都抓了。”崔文升紧张地咽了一口唾沫。“但这连夜审下来,却都说不知道那则大不敬伪谶的事情。”
“你没给他们上刑吗?”王安有些失望,他略一皱眉,语气也稍稍地严厉了些。
“当然上了,”崔文升连忙说:“厂子里的十八般武艺都用过了。就差直接用刀子片儿肉了。”
“上了刑都还没审出来?”王安凝视着崔文升。“真就一点儿线索都没有?”
“也不是完全没有。”崔文升从怀里掏出那张润掉了许多细节但也还算翔实的对话记录摆到王安的面前。
“这是什么东西?”王安问道。
“这是奴婢和武清侯父子的对话记录,这上面有他们的签名,也算是口供。”崔文升将李铭诚和李国瑞的签名展示给王安看。
“你说就是。”王安只扫了那两个签名一眼。
崔文升说道:“武清侯父子怀疑,这个案子可能是那个正关在刑部大牢里的李国臣,为了争夺嫡位而故意设计的一场阴谋。为的就是激怒皇上,好让皇上对武清侯父子施以重惩。如果皇上废了李国瑞的嫡位,那么李国臣就能在武清侯死后成为新的武清侯。”
“这次的事情过后,”王安低着头,眼神里多了些微妙而复杂的神采。“我大明朝只怕是没有武清侯这个世袭的爵位了。”
“他们父子兄弟的关系很不好,就算‘武清侯’这个爵位被削了,对李国臣来说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听见武清侯可能被削爵,崔文升的眼神反倒是一亮。“老祖宗,咱们要不就按这个思路继续往下办?”
“你想按这个思路往下办,”王安快速收拾心情。“可又要如何解释东厂提报上的前后矛盾?”
“什么矛盾?请老祖宗赐教。”崔文升不太明白。
“从上个月开始,你东厂就在严密监视李家的人员往来了,而且精确到了每一个进出李府的仆人身上。可是在这之前,你给司礼监的提报上从未显示过,有李家的仆人在京师各坊散布谣言的事情。你现在突然说李国臣派人散布谣言,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王安说道。
“这”崔文升先是愣了一下,旋即灵光一闪般地说道:“有的,有的!李国臣的身边有一个叫作李来富的男仆,我们之前从他那里拿过情报。甚至可以讲,东厂一开始就是从他那里打听到,武清侯之所以召集勋戚在清华园开会,是为了讨论辽东粮价变化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情报,东厂才会一路追查到今天这一步。”
“按理说,这个叫李来富的人在李国臣的身边做事,李国臣又没有跟着武清侯去清华园。这个人长期在京里待着,怎么知道武清侯召集勋戚原因?就算退一步假设他是从别的仆人那里打听到这个消息的。但为什么他是第一个被收买的?”“此外,我们的人还发现,这个李来富非常活跃。在李国臣被捕之后,他和李国臣身边的很多仆人,就一直在散播宣传李铭诚对李国臣不好,但李国臣却还是愿意亲亲相隐,为父隐恶的孝子行径。狗屁的孝子!就这蛇鼠一窝的父子兄弟关系,能出孝子才有鬼了!这李国臣显然是居心叵测!”崔文升越说越兴奋,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王安的面前毫不掩饰地爆了粗口。
“我怎么不记得自己见过相关的提报?”
“这个事情太小了,您老要是不提醒,奴婢都想不起来有这茬儿。谁知道李国臣逆谋深虑到这种地步。”崔文升就差伸手拍自己的胸脯了。“不过老祖宗,奴婢刚才说的这些事情都是被记录在案了的!您可以随时去查。”
“万一,”王安闭上了眼睛。“万一这事情不是李国臣做的呢?”
“我的老祖宗唉,”崔文升一语双关。“这年头谁会主动承认自己有罪?况且还是这种大不敬的恶罪。就像您此前说过的那样,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把案子破了,好让主子万岁爷能把这口恶气给消了。”
“.”王安这下没有接茬,像是陷入了沉思。
崔文升半劝半问地说道:“镇抚司那边儿有什么新的线索了吗?如果有的话,还请老祖宗示下,奴婢也好深入探查。不然,奴婢也只能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查了。”
“也是,”王安睁开眼睛,眼神里已不再有任何异样的情绪。“今天下午你就派人,或者亲自去刑部那边把个人提过来。”
“刑部那边儿会乖乖地把人交给咱们吗?”崔文升顺便在心里埋怨了魏朝几句。要不是他把人送去刑部,现在哪里还有这些麻烦。但话又说回来,要是魏朝一开始就把李国臣给架到东厂来,崔文升也不一定敢收。
“谁知道呢,”王安面色如常,“不过,这个案子本来就是钦定地由东厂调查,哪有将涉案嫌犯异地关押的道理。你拿着这份口供过去,好好说话,别一惊一乍。黄刑部是明事理的人,他应该会把人给你。如果他不放人,非要旨意,那你就回来。待会儿,我会把你说的这些事情报给主子知道。”
“是。”崔文升应道。
“还有别的吗?”王安连轴转了好几天,这时竟忍不住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我们还从其他的仆人那里拿到了关于之前那三个案子的新口供。不过新鲜的事情不多,大都是些佐证的材料。”崔文升说道。
王安掏出随身携带的御赐怀表看了一下时间。“既然没有新鲜的事情,那我也就不听了。你尽快把那些爵爷的实在口供逼出来吧。只要你不直接对他们用刑,干什么都成。”
“是。”崔文升点了点头,关切地问道:“老祖宗要不在我这儿歇会儿?您这些日子就没怎么睡过囫囵觉吧。”
“不歇了,”王安站了起来。“明天那些个新科进士就要进宫谢恩了。宫里还有一堆事儿等着我去安排呢。”
“那奴婢送老祖宗出衙门。”崔文升摆出恭送的姿态。
“走吧,陪我走一段吧。”王安又冲崔文升笑了笑。他的笑里,带了些许崔文升看不出也看不懂的惋惜。
————————
半个多时辰后,过问并安排好了一切的王安回到了乾清宫南书房。一进门,他就察觉到了这方小殿内的异样。
皇帝和首席秉笔太监魏朝都在殿里坐着,可是最末席的刘若愚却没在自己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刘若愚那孤悬末列的位置对面,又多了一套桌椅。
王安稍愣了一瞬,但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这是要再添一个秉笔太监!
为什么自不必多说,但这个人会是谁?
王安来不及多想,更不可能主动去问。
“奴婢叩见主子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安快步来到皇帝的御案前,撩袍、下跪、叩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你起来吧。”皇帝的声音里透露着某种显而易见的不安与低落。
王安的心提了起来。据王安对皇帝的了解,这天底下只有一个地方的事情能让皇帝表露这样的情绪。“主子,是辽东那边又有新的塘坝了吗?”
“奴酋果然开始清理周边,围困沈阳了。”朱常洛指着面前的塘报,说道:“沈阳以北的蒲河千户所、懿路千户所,以及周边的大小城堡都已经弃了,当地的驻军和附近百姓都缩回到了沈阳附近。这应该是开、铁失陷以来,辽东地方第一次经历如此大的正面冲突。”朱常洛长叹了一口气,“真是不知道孙传庭和贺世贤能不能守得住。”
天启年间,镇帅贺世贤因为醉酒浪战,轻敌冒进,中了努尔哈赤诱敌之计,在沈阳城下被数倍于己的优势骑兵围杀。副将尤世功出城营救,亦陨战阵。而那些贺世贤在战前收拢的蒙古难民,听说镇帅战死,立刻做了墙头草,从内部打开了沈阳东门,引奴贼蜂拥而入。沈阳由此城陷。
从努尔哈赤围攻沈阳,到沈镇陷落,前后一共只经历了三天。但实际的战斗时间,只持续了不到一天。
朱常洛根据史料分析这场战役,得出明军失城的问题有三。
第一,贺世贤极度嗜酒,而且喝多了容易上头。第二,熊廷弼去任后,再也没人能管住贺世贤,至少继任经略袁应泰管不住。第三,蒙古人难民不值得信任,至少不能让他们协助守城。
针对这些问题,朱常洛早早地做了部署。熊廷弼继续经略辽东自不必说。贺世贤极度嗜酒,又不可能让熊廷弼在沈阳时刻盯着这这个家伙,所以就给他安排一个资历尚浅但天资英锐的巡按御史专门守着沈阳。至于蒙古人,朱常洛原本打算直接发一道上谕,让辽镇收拢全部难民,并将之转移到远离前线的地方去。
但朱常洛最后也没有下这道圣旨,因为熊廷弼当下的做法与此极度类似。他虽然没有将蒙古难民转移到后方,却也绝不允许各将在城里安置难民。在他的指示下,辽沈之间建立了数个专门用以收拢安置蒙古难民的营地,除了必要的粮食和劳动所需的工具,辽东当局什么都不提供。
不过就算做了这些,朱常洛的心里还是没底。毕竟史书上的寥寥几笔,记录不了战场上的万变瞬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