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文武集会
“徐部堂,您得看看这个。”
礼部衙门正堂,右侍郎李腾芳拿着两本公函找到了掌印尚书徐光启。就在不久之前,司务厅的书吏给堂上转来了今天的最后一批公文。
抬起头,徐光启只感觉有一股极致的倦意朝自己蜂拥而来。从早起到现在,徐光启就跟一个不断被抽打着的陀螺似的,几乎一刻也没闲下来过。“哪个衙”徐光启一张嘴就想要打哈欠,但他到底还是老成持重,硬是咬着牙齿把这股肌肉收缩的本能给压了下去。“哪个衙门发来的?”
“内阁。都是转拟的上谕。”李腾芳的精神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也是一副神情萎靡的样子。昨天传胪大典,今天礼部赐宴,明天还要主持新科进士向皇帝上表谢恩的仪式。对于礼部来说,与科举有关的活动要一直持续到后天到进士们拜谒孔庙,题名立碑才算完。工作细节之多,工作强度之高,逼得做了半辈子词臣的李腾芳不得不飞速成长。
“上谕?”徐光启稍微精神了些。“什么事情?”
“第一件,是曾任御马监掌印太监商经颖的白事。”李腾芳递出第一本公函。“本月十六,他在自己的家里病逝了。皇上要礼部和工部按照司礼太监陈矩和司礼太监田义的旧例,为商经颖安排祭葬。下官刚才简单查了一下,都是赐祭九坛。”
所谓赐祭九坛,也就是分别在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等九个坛口举行祭礼。赐祭九坛的规格很高,只有高官显爵或者特得荣恩之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就比如方从哲,如果老方这会儿突然暴毙,多半就是赐祭九坛的待遇。
但赐祭九坛并非最高,因为九坛往上还能加祭,像大学士张居正死后就是赐祭九坛加祭七坛,享受了公侯的待遇。而终万历一朝,最高的加祭是赐祭十六坛仍加四坛,一共二十坛祭。而享受这个待遇的人,是安国公李伟。而李伟的曾孙子李国瑞,这会儿已经是个活死人了。
“好。”徐光启接过公函,快速扫了一眼,紧接着就在后面盖了礼部的大印。既然早有先例,礼科也没表示异议,那么发给祠祭司让他们办了就是。
至于别样的情绪,徐光启是一点儿也没有的。商经颖在内廷的名声很响,但他在外廷的名声和影响力都很有限,徐光启几乎不认识他。而这是因为商经颖掌管的御马监虽然重要,也很被皇帝看重,但它不像司礼监和东、西两厂,需要不断地跟宫外的各色人等打交道。交道打得不多,就很难形成什么具体的印象。
相反的例子就是陈矩,陈太监能被内外铭记,并盖棺论定为“素清直”,就是因为他“以印带厂”,同时掌着司礼监和东厂,而且从不滥用这令人胆寒的职权,只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在两次妖书案中,陈矩不但从无株滥,而且多有保全,完全不同于历任手条子极硬的东厂太监。
“另一本呢?”徐光启合上那本公文,将之放到给祠祭司的框里。
“这一本和上一本有关.”
铛!
散衙的钟声远远传来,打断了李腾芳正说着的话。
钟声散去,李腾芳又接上了刚才的话。“.是皇上想要扩建陈矩、田义以及商经颖的墓地,将之建成墓园。专门用来安葬并祭祀忠君、勇义的先监贤珰。皇上要礼部拿个章程出来,您自己看看吧。”说着,李腾芳将摊开的公文放到了徐光启的面前。
“皇上的意思是,以后有贤珰殁了都由朝廷出钱安葬、祭祀,还要安排专人看守祭扫,延续香火?”徐光启低头一看,立刻明白过来,这后一条就是承继自前一条的。
“应该是这个意思。”李腾芳点了点头。
“这不是把特例变常例了吗?”徐光启本能地想要表示反对。特例一旦变成常例,就要有常备的预算。这笔钱谁出、从哪儿来?
“本朝应该没有这样的先例吧.”李腾芳说道。
“礼科呢?礼科没有异见吗?”徐光启问道。
按照行政流程,涉及礼部的旨意要先后通过内阁和礼科,但内阁在今天就把这一本发到礼部,就说明内阁没有向皇帝提出异议,直接“章下该部”了。
“礼科确实附了文,但并不是异议,”李腾芳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拿起一并发来的礼科附文。“他们只说了‘贤与不贤’的事情。”
徐光启接过条子一看,开头第一句:建祠祭祀永彰忠义,固为佳话。然人之贤否遽难周知
说些废话!徐光启在心里白了这道附文一眼。
“徐部堂怎么说?”李腾芳也觉得礼科是在说正确的屁话,也就没有一并拿过来。
“两手准备吧。”徐光启说道,“既然内阁遵旨拟了票文,礼科也不反对。那我部也就没有不执行的理由,如果没有旧例,那么拟定全新的章程就是。不过,特例变常例就要有专门的经费,这笔钱由谁出、从哪儿来,需要上面具文明说,礼部自己不拿主意。你先照这个意思写一道复函,明天呈上去。”
“好,我这就去写,”李腾芳刚准备转头,就见徐光启站了起来。“徐部堂这就要走了?”
“嗯。我还有别的要紧事要做。”徐光启头也不回地迈出了步子。“辛苦你再留一会儿。”徐光启走得越来越快了,就像有什么人在背后追他似的。
“不辛苦”李腾芳幽怨地看着徐光启渐行渐远的背影,长长地叹出一口气。
————————
差不多两刻钟之后,已然换下了官服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徒步来到了大时雍坊,一家靠近宣武门大街的酒楼。在这间酒楼的对面,有一座气派的大宅院儿。这是宁远伯李成梁的宅邸。
万历四十三年,李成梁以九十岁的高龄寿终正寝。按理说,宁远伯的爵位应当由李成梁的长孙,也就是已故宁远伯李如松的长子李世忠继承。但就在李成梁病逝后的次年,即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李成梁一手扶植起来的野猪皮努尔哈赤建立“大金”,自号“覆育列国英明汗”,并在两年后公然兴兵叛明。李家爵位的流传因此就停了下来。
“这位老爷是一个人独酌用饭,还是小坐一会儿稍候亲朋?”徐光启还没进酒楼的门,跑堂的小厮就迎上来。
“有人开过雅间吗?”徐光启淡淡地问了一句。
“哦!”小厮立刻明白过来,笑问道:“您是袁老爷的客人吧?”
“是,”徐光启点点头,“他在哪儿?”
“他老在宣明居,小的这就为您带路。”小厮弓腰摆出请的手势。
徐光启迈开步子,穿过大堂里纷纷攘攘的食客酒鬼,跟着小厮上了二楼。上楼之后又往里走了一段,才来到位于走廊尽头的宣明居。
“这儿就是了。”小厮并不立刻帮徐光启打开雅间的门,而是弓着腰站在门侧,并摆出一副极尽讨好的微笑。
徐光启当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微微摇头一笑,从怀里掏出一块差不多三钱重的碎银,递了出去。“拿去吧。”这是他专门备着用来开雅间的银子,现在雅间已经开了,也就用不着了。“这”小厮吓了一跳,他只想讨个彩头要几个铜板儿,就算讨不到也无妨。不料这老爷竟然如此大方,随手一掏,就是一块儿能抵他好几天的工钱现银。“老爷您吉祥,老爷您富贵!”回过神来,小厮连忙作揖。
“你走吧。”不待小厮代劳,徐光启自己推门走了进去。
宣明居里,皇帝钦点的朝鲜监护,现任通政使司左通政袁可立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捧着一盏已然没了太多热气的茶水,望着朝他走来的徐光启。袁可立的右手边,有一个正烧着水的小火炉、一个大茶罐儿,以及五个空的茶盏。
“我给过他小费了,他居然还敢找你讨要钱。”袁可立也不站起来。
“他没有讨要,是我主动给他的。”徐光启在袁可立的对面坐下了。
“你倒是心善。”袁可立放下手上茶盏,拿过茶罐儿并打开。“喝浓茶?”
“我自己来吧。”徐光启伸出手。“礼卿是什么时候来的?”
袁可立不听徐光启的话,坚持给他泡了一盏极浓的茶。“没等多久,差不多一刻钟吧。”通政使司是离这儿最近的一个衙门,而且官员们往往不会卡着快散衙的时候过来上题本。所以袁可立早早地就把官服换下来了,一散衙的时候就过来了。
“呵呵,”徐光启轻笑道:“礼卿似乎很不高兴啊。”
“莫名其妙地得了个苦差事,没法儿高兴。”袁可立放下水壶,将浓茶推到徐光启的面前。他视线也顺着茶盏运动的轨迹,一路滑行到徐光启的脸上。“是你向上推荐了我吧?”
“是。”徐光启坦然地对上袁可立的目光,伸出一根手指将那盏茶勾到了自己的面前。“我觉得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了。”
“你怎么不自己去?”袁可立侧过头,移开视线。“‘窃考词臣奉使该国,自有成规,臣今自荐,愿当此任’这是你自个儿写的吧?”
“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没法去。”徐光启并不仔细解释原因,他知道袁可立自己能想到。
“也是。”袁可立确实很快就想通了。“但你怎么也该给我打个招呼吧?一点儿准备也没有,这也太吓人了。”
“我不能说。”徐光启摇摇头。
“你信不过我?”袁可立颇为幽怨地说道。
“我当然是信得过你的,但上面给我打过招呼,我不能不听。如果今天你一脸坦然地答应了,那上面就该信不过我了。”徐光启叹气道。“你勉强委屈一下吧。”
“好吧。”袁可立伸手去拿徐光启面前的那盏茶。“我给你换一盏吧。”
“不必。苦茶既然已到嘴边,哪有推回去的道理。”徐光启吹去浮雾,轻轻地抿了一口,吟诵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人家李太白喝的是酒。”袁可立调笑着白了徐光启一眼。
“我不过寂寞‘圣贤’,你才是那个饮苦酒者。”徐光启笑道。
“这么说,我还得向你谢你成全了?”袁可立亦是微笑。
“也不用。”徐光启收敛了笑容。“你别让我晚生寂寞就好了。”
“不会的,上面不是给我配了两员虎将吗?”袁可立侧头望向窗外的李宅,却恰巧看见联袂而来的本兵崔景荣和副将沈有容。“他们来了。我们还是迎一迎吧。别让那小子再敲一笔小费。”
“好。”徐光启也向窗外望去,但这会儿,崔景荣和沈有容都已经进了酒楼。他只看见李家的宅邸。
崔、沈二人抵达酒楼后不久,载着首辅方从哲的轿子也落到了这家酒楼的门口。方首辅没把他的一品文官服换下来,只套了一袭裹身的斗篷大氅就在小厮的引领下来到了四人面前。
关上门,众人按次序相互见礼。那小厮怎么也想不到,他今日竟一连迎了五个通天的高官。
见了礼,方从哲也不落座,直接就说道:“诸位久等了,我们这就走吧。”
“叶次辅他老呢?”沈有容小声问道。
“进卿他回去了。”方从哲说道。
“为什么,不是一早就说好了吗?”沈有容愣了一下。
“我也不知道,”方从哲的表情有些微妙。“你还是自己问他吧。”
实际上,叶向高之所以没来,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皇帝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参与今早的秘密会议,他不过是沾了沈有容光。如果沈有容没有在他家下榻,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落脚。那么他大概率是收不到那一道秘密参会邀请的,只会向史继偕、沈、刘一燝、韩爌那样被蒙在鼓里。
叶向高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于是难受了,失落了,回去喝闷酒了。
“好吧。”沈有容点点头,弯腰拿起了一个从兵部带来的卷轴筒,跟在四位文官的身后离开了酒楼,朝着李家走去。
(本章完)
“徐部堂,您得看看这个。”
礼部衙门正堂,右侍郎李腾芳拿着两本公函找到了掌印尚书徐光启。就在不久之前,司务厅的书吏给堂上转来了今天的最后一批公文。
抬起头,徐光启只感觉有一股极致的倦意朝自己蜂拥而来。从早起到现在,徐光启就跟一个不断被抽打着的陀螺似的,几乎一刻也没闲下来过。“哪个衙”徐光启一张嘴就想要打哈欠,但他到底还是老成持重,硬是咬着牙齿把这股肌肉收缩的本能给压了下去。“哪个衙门发来的?”
“内阁。都是转拟的上谕。”李腾芳的精神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也是一副神情萎靡的样子。昨天传胪大典,今天礼部赐宴,明天还要主持新科进士向皇帝上表谢恩的仪式。对于礼部来说,与科举有关的活动要一直持续到后天到进士们拜谒孔庙,题名立碑才算完。工作细节之多,工作强度之高,逼得做了半辈子词臣的李腾芳不得不飞速成长。
“上谕?”徐光启稍微精神了些。“什么事情?”
“第一件,是曾任御马监掌印太监商经颖的白事。”李腾芳递出第一本公函。“本月十六,他在自己的家里病逝了。皇上要礼部和工部按照司礼太监陈矩和司礼太监田义的旧例,为商经颖安排祭葬。下官刚才简单查了一下,都是赐祭九坛。”
所谓赐祭九坛,也就是分别在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等九个坛口举行祭礼。赐祭九坛的规格很高,只有高官显爵或者特得荣恩之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就比如方从哲,如果老方这会儿突然暴毙,多半就是赐祭九坛的待遇。
但赐祭九坛并非最高,因为九坛往上还能加祭,像大学士张居正死后就是赐祭九坛加祭七坛,享受了公侯的待遇。而终万历一朝,最高的加祭是赐祭十六坛仍加四坛,一共二十坛祭。而享受这个待遇的人,是安国公李伟。而李伟的曾孙子李国瑞,这会儿已经是个活死人了。
“好。”徐光启接过公函,快速扫了一眼,紧接着就在后面盖了礼部的大印。既然早有先例,礼科也没表示异议,那么发给祠祭司让他们办了就是。
至于别样的情绪,徐光启是一点儿也没有的。商经颖在内廷的名声很响,但他在外廷的名声和影响力都很有限,徐光启几乎不认识他。而这是因为商经颖掌管的御马监虽然重要,也很被皇帝看重,但它不像司礼监和东、西两厂,需要不断地跟宫外的各色人等打交道。交道打得不多,就很难形成什么具体的印象。
相反的例子就是陈矩,陈太监能被内外铭记,并盖棺论定为“素清直”,就是因为他“以印带厂”,同时掌着司礼监和东厂,而且从不滥用这令人胆寒的职权,只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在两次妖书案中,陈矩不但从无株滥,而且多有保全,完全不同于历任手条子极硬的东厂太监。
“另一本呢?”徐光启合上那本公文,将之放到给祠祭司的框里。
“这一本和上一本有关.”
铛!
散衙的钟声远远传来,打断了李腾芳正说着的话。
钟声散去,李腾芳又接上了刚才的话。“.是皇上想要扩建陈矩、田义以及商经颖的墓地,将之建成墓园。专门用来安葬并祭祀忠君、勇义的先监贤珰。皇上要礼部拿个章程出来,您自己看看吧。”说着,李腾芳将摊开的公文放到了徐光启的面前。
“皇上的意思是,以后有贤珰殁了都由朝廷出钱安葬、祭祀,还要安排专人看守祭扫,延续香火?”徐光启低头一看,立刻明白过来,这后一条就是承继自前一条的。
“应该是这个意思。”李腾芳点了点头。
“这不是把特例变常例了吗?”徐光启本能地想要表示反对。特例一旦变成常例,就要有常备的预算。这笔钱谁出、从哪儿来?
“本朝应该没有这样的先例吧.”李腾芳说道。
“礼科呢?礼科没有异见吗?”徐光启问道。
按照行政流程,涉及礼部的旨意要先后通过内阁和礼科,但内阁在今天就把这一本发到礼部,就说明内阁没有向皇帝提出异议,直接“章下该部”了。
“礼科确实附了文,但并不是异议,”李腾芳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拿起一并发来的礼科附文。“他们只说了‘贤与不贤’的事情。”
徐光启接过条子一看,开头第一句:建祠祭祀永彰忠义,固为佳话。然人之贤否遽难周知
说些废话!徐光启在心里白了这道附文一眼。
“徐部堂怎么说?”李腾芳也觉得礼科是在说正确的屁话,也就没有一并拿过来。
“两手准备吧。”徐光启说道,“既然内阁遵旨拟了票文,礼科也不反对。那我部也就没有不执行的理由,如果没有旧例,那么拟定全新的章程就是。不过,特例变常例就要有专门的经费,这笔钱由谁出、从哪儿来,需要上面具文明说,礼部自己不拿主意。你先照这个意思写一道复函,明天呈上去。”
“好,我这就去写,”李腾芳刚准备转头,就见徐光启站了起来。“徐部堂这就要走了?”
“嗯。我还有别的要紧事要做。”徐光启头也不回地迈出了步子。“辛苦你再留一会儿。”徐光启走得越来越快了,就像有什么人在背后追他似的。
“不辛苦”李腾芳幽怨地看着徐光启渐行渐远的背影,长长地叹出一口气。
————————
差不多两刻钟之后,已然换下了官服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徒步来到了大时雍坊,一家靠近宣武门大街的酒楼。在这间酒楼的对面,有一座气派的大宅院儿。这是宁远伯李成梁的宅邸。
万历四十三年,李成梁以九十岁的高龄寿终正寝。按理说,宁远伯的爵位应当由李成梁的长孙,也就是已故宁远伯李如松的长子李世忠继承。但就在李成梁病逝后的次年,即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李成梁一手扶植起来的野猪皮努尔哈赤建立“大金”,自号“覆育列国英明汗”,并在两年后公然兴兵叛明。李家爵位的流传因此就停了下来。
“这位老爷是一个人独酌用饭,还是小坐一会儿稍候亲朋?”徐光启还没进酒楼的门,跑堂的小厮就迎上来。
“有人开过雅间吗?”徐光启淡淡地问了一句。
“哦!”小厮立刻明白过来,笑问道:“您是袁老爷的客人吧?”
“是,”徐光启点点头,“他在哪儿?”
“他老在宣明居,小的这就为您带路。”小厮弓腰摆出请的手势。
徐光启迈开步子,穿过大堂里纷纷攘攘的食客酒鬼,跟着小厮上了二楼。上楼之后又往里走了一段,才来到位于走廊尽头的宣明居。
“这儿就是了。”小厮并不立刻帮徐光启打开雅间的门,而是弓着腰站在门侧,并摆出一副极尽讨好的微笑。
徐光启当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微微摇头一笑,从怀里掏出一块差不多三钱重的碎银,递了出去。“拿去吧。”这是他专门备着用来开雅间的银子,现在雅间已经开了,也就用不着了。“这”小厮吓了一跳,他只想讨个彩头要几个铜板儿,就算讨不到也无妨。不料这老爷竟然如此大方,随手一掏,就是一块儿能抵他好几天的工钱现银。“老爷您吉祥,老爷您富贵!”回过神来,小厮连忙作揖。
“你走吧。”不待小厮代劳,徐光启自己推门走了进去。
宣明居里,皇帝钦点的朝鲜监护,现任通政使司左通政袁可立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捧着一盏已然没了太多热气的茶水,望着朝他走来的徐光启。袁可立的右手边,有一个正烧着水的小火炉、一个大茶罐儿,以及五个空的茶盏。
“我给过他小费了,他居然还敢找你讨要钱。”袁可立也不站起来。
“他没有讨要,是我主动给他的。”徐光启在袁可立的对面坐下了。
“你倒是心善。”袁可立放下手上茶盏,拿过茶罐儿并打开。“喝浓茶?”
“我自己来吧。”徐光启伸出手。“礼卿是什么时候来的?”
袁可立不听徐光启的话,坚持给他泡了一盏极浓的茶。“没等多久,差不多一刻钟吧。”通政使司是离这儿最近的一个衙门,而且官员们往往不会卡着快散衙的时候过来上题本。所以袁可立早早地就把官服换下来了,一散衙的时候就过来了。
“呵呵,”徐光启轻笑道:“礼卿似乎很不高兴啊。”
“莫名其妙地得了个苦差事,没法儿高兴。”袁可立放下水壶,将浓茶推到徐光启的面前。他视线也顺着茶盏运动的轨迹,一路滑行到徐光启的脸上。“是你向上推荐了我吧?”
“是。”徐光启坦然地对上袁可立的目光,伸出一根手指将那盏茶勾到了自己的面前。“我觉得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了。”
“你怎么不自己去?”袁可立侧过头,移开视线。“‘窃考词臣奉使该国,自有成规,臣今自荐,愿当此任’这是你自个儿写的吧?”
“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没法去。”徐光启并不仔细解释原因,他知道袁可立自己能想到。
“也是。”袁可立确实很快就想通了。“但你怎么也该给我打个招呼吧?一点儿准备也没有,这也太吓人了。”
“我不能说。”徐光启摇摇头。
“你信不过我?”袁可立颇为幽怨地说道。
“我当然是信得过你的,但上面给我打过招呼,我不能不听。如果今天你一脸坦然地答应了,那上面就该信不过我了。”徐光启叹气道。“你勉强委屈一下吧。”
“好吧。”袁可立伸手去拿徐光启面前的那盏茶。“我给你换一盏吧。”
“不必。苦茶既然已到嘴边,哪有推回去的道理。”徐光启吹去浮雾,轻轻地抿了一口,吟诵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人家李太白喝的是酒。”袁可立调笑着白了徐光启一眼。
“我不过寂寞‘圣贤’,你才是那个饮苦酒者。”徐光启笑道。
“这么说,我还得向你谢你成全了?”袁可立亦是微笑。
“也不用。”徐光启收敛了笑容。“你别让我晚生寂寞就好了。”
“不会的,上面不是给我配了两员虎将吗?”袁可立侧头望向窗外的李宅,却恰巧看见联袂而来的本兵崔景荣和副将沈有容。“他们来了。我们还是迎一迎吧。别让那小子再敲一笔小费。”
“好。”徐光启也向窗外望去,但这会儿,崔景荣和沈有容都已经进了酒楼。他只看见李家的宅邸。
崔、沈二人抵达酒楼后不久,载着首辅方从哲的轿子也落到了这家酒楼的门口。方首辅没把他的一品文官服换下来,只套了一袭裹身的斗篷大氅就在小厮的引领下来到了四人面前。
关上门,众人按次序相互见礼。那小厮怎么也想不到,他今日竟一连迎了五个通天的高官。
见了礼,方从哲也不落座,直接就说道:“诸位久等了,我们这就走吧。”
“叶次辅他老呢?”沈有容小声问道。
“进卿他回去了。”方从哲说道。
“为什么,不是一早就说好了吗?”沈有容愣了一下。
“我也不知道,”方从哲的表情有些微妙。“你还是自己问他吧。”
实际上,叶向高之所以没来,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皇帝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参与今早的秘密会议,他不过是沾了沈有容光。如果沈有容没有在他家下榻,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落脚。那么他大概率是收不到那一道秘密参会邀请的,只会向史继偕、沈、刘一燝、韩爌那样被蒙在鼓里。
叶向高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于是难受了,失落了,回去喝闷酒了。
“好吧。”沈有容点点头,弯腰拿起了一个从兵部带来的卷轴筒,跟在四位文官的身后离开了酒楼,朝着李家走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