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用兵
“好吧。”通过这一系列的问答,沈有容至少对朝鲜军队的实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平壤呢?”沈有容指着平壤问道:“假设我们遭遇了抵抗,需要强攻平壤,这座城容易攻克吗?”
李如柏想了想,说道:“平壤确实是朝鲜境内首屈一指的重镇,但如果按我朝的标准,平壤也算不得什么坚城。平壤一役,我和参将李芳春携手进攻西面的普通门。普通门那段城墙不高,远比不上辽沈。若是不着重甲,那么让人托着脚往上一举就能摸到墙头跃上去。而且刚才不佞也说了,平壤一役只一天即告终结。这倭寇虽然不是什么强敌,但比朝鲜人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守城,平壤尚且一日而下。如果改成朝鲜人驻守,恐怕刚摆开攻城的阵势,就有人要弃城逃跑了。”
“汉城呢?”沈有容接着问道。
“王京汉阳.”这回,李如柏想得更久了。“我没在王京待太久,对这个地方的印象不深。这么说吧,除开鲜王的宗庙社稷,王京可能连平壤都不如。至少外围城墙一定比平壤要矮,和京师高墙相比,就跟个土围子似的。”
“不至于吧?”沈有容诧异问道,“天下重镇莫有重于京师者,汉城好歹也是鲜国的王京,怎么可能连平壤都比不上?”
“汉城更靠南啊。”李如柏轻轻一笑,说道:“你不妨反过来想。如果成祖文皇帝不迁都于北平,现在的京师也不会被建成这个样子嘛。鲜国的敌人向来是北边的女直人。所以鲜国一向是防北而不防南,要是没有两次‘倭乱’,南方海面上的倭寇对鲜国而言也只能算是无伤大雅的癣疥之疾。所谓无患则无备,有我大明护着,说朝鲜承平二百五十年也不为过。”
“说得也是。”沈有容点点头,又问道:“但他们没有吸取两次‘倭乱’的教训,进而加固城防吗?”
“至少我没听说过有这回事。”李如柏摇摇头。
沈有容想了想,最后道:“我暂时也没什么要问的了。李将军,你还有别的意见吗?”
“没有意见!不佞从一开始就觉得这个三路进兵的布画很好。”李如柏摆出一副讨好的笑,环视众人,最后将视线定格在首辅方从哲的脸上。“就是不知道不佞有没有复出的机会。”
“当然有。”方从哲接言说道,“皇上的意思,是让子贞你先在士弘的麾下做一段时间的参佐。你家小少爷的事情,皇上知道,我们也知道了,但外面的其他人还不知道。而且有些人就算知道了,他也会装作不知道。所以,子贞你要理解。”
方从哲这是在帮沈有容站台。
沈有容确实是北战南征久历疆场的宿将,但如果要他和李如柏相比,沈有容的资历还是浅了不少。
方从哲询问叶向高得知,万历八年,沈有容武试不第,入蓟辽总督梁梦龙军中执掌旗牌。而那时候,李如柏都已经是挂三品指挥同知衔的游击将军了。而且直到目前,李如柏身上挂着的正一品右都督也没有被皇帝拿掉。让沈有容做李如柏的上官,就是低级官将高级官。这样的现象在以文制武的环境中很常见,也没什么问题,但在以武对武的时候就很危险了。
“呵呵,”李如柏还是一如既往地坦诚。“这有什么。皇上圣明,首辅仁厚,愿意在天下交讧的时候,为不佞说话,给不佞一个剖肝沥胆、自证清白的差事。不佞已经很感动了,又怎么敢奢求妄念更多呢?别说参佐,就算当个牵马的马弁也行啊。更何况,我与沈总镇本就是旧识,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一段共相峥嵘的岁月。”
“你们认识?”方从哲可还没有忘记,李如柏见到沈有容的时候是问了名的。那一脸疑惑的样子,完全不像老友相逢。
“不才初历战阵,就是在宁远伯军中。”沈有容接言说话,他嗓音颤抖,颇为动容。“岁月匆匆,快三十年不见,要是换一个地方,我也认不得子贞兄了。倒是见到大公子或许会冒昧地唤一声子贞兄。”
李怀忠愣了一下,接着不着痕迹地瞥了老爹一眼:有那么像吗?
“那我就放心了。”方从哲欣慰地笑了笑,转头看向袁可立。“礼卿,你是皇上钦点的监护使。你对自强和士弘拟出的出兵方略有什么想法吗?”
别看现在崔景荣和沈有容在兵部“述职”的时候,就把出兵朝鲜的方略定了个七七八八,但真到明军渡海到了朝鲜,还得袁可立话事,以他为主。
“我赞同这个三路进兵的布画,”袁可立微笑道:“就是不知道这三路各要用多少兵马,这些兵马又要从何处征调?”
“自强,”方从哲点点头,看向本兵崔景荣。“你觉得呢?”
“首辅,诸位,”崔景荣先拱了拱手,接着指着地图上的平壤说道:“今天下午,我与沈副将查考抗倭援朝之战。”崔景荣略一侧头看向李如柏,“也就是宁远伯提督朝鲜,李将军从旁协助的那一场,”李如松中伏战死之后,先帝万历破格赠了他宁远伯的爵位。所以宁远伯这个称号既可以指代李成梁,又可以指代李如松。
“彼时,为攻克二万五千倭兵驻守之平壤,宁远伯率南北兵共三万八千人,分四路攻平壤。一日克。照李将军的描述,鲜军远不及倭兵。虽不至轻视,亦无需过忧。况我天兵乃正义之师,再临鲜境,鲜军多半不会抵抗阻拦,即使真的需要围困强攻,也不必聚而歼之。因此愚以为,只需发兵一万,并带适量火炮,备攻一门即可。一门既克,平壤必下。”
说着,崔景荣又将手指移到了王京汉城的位置。“照李将军所言,汉城坚不及平壤,更易克之。不过,汉城到底是朝鲜王京。王室成员、文武官员及亲属家眷皆聚于此,需要更多的兵力维持治安,备防小人乘势生乱。假托天兵之名,坏我天朝名声。所以愚以为,应当适当增加兵力,用兵一万五千是为妥当。”
“至于义州。此处与我朝往来密切,从不对我朝设防,况镇江周边已有近二万人马,因此无需增派。只用调用镇江兵马接管城防应该就可以了。”崔景荣最后道。
“礼卿、士弘、子贞,你们怎么看?”方从哲问道。
袁可立和沈有容都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默默地看向了李如柏。“二万五千人,您还抬举鲜国,”李如柏笑着说道:“如果是亡兄当初带的那些精卒,都可以把朝鲜全境从上到下全部犁一遍了。”
方从哲看了看袁可立和沈有容,见他们没有发表其他意见的意思,便又问崔景荣道:“兵部那边能从哪些地方调足这二万五千兵马给礼卿他们?”
崔景荣想了想。“首先是山东兵,这是最近的兵马。目下,山东各营立刻就抽调兵卒一万,只需再调集一万五千人就能实现布置。”
“把山东的兵马都抽走了,山东自己要怎么办?”方从哲问道。
“补充,”崔景荣毫不犹豫地说道:“可请皇上下一道旨意,让左军都督府向山东都司发函,令山东都司按户籍调人,把各营补上就好。当然,也可以直接在山东按户调人,把监护朝鲜所需的二万五千人补足。如此,也就无需抽调其他地方的人马了。不过那样的话,大部分的兵卒就是未经训练的新兵了,可能不太堪用。”
“堪用也不能调啊!一口气抽走二万五千精壮。这山东就不要海防了。”方从哲说道:“就调一万。再让左府调人补充,各营不能空。其他的呢?”山东那边向来有白莲余孽活动,必须保持有几支随时能够调用的军队。
“去年在南直、浙江新募训练的二千五百余名南兵已经移到了通州,已经武装完毕了。按照原定的计划,这一营南兵本是要发去辽镇的。不过目前还在待命。可以上奏皇上请求改调。”崔景荣回说道。
“浙直南兵.”方从哲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一营的营将,是不是叫黄调焕?”
“对就是他,刚任命的。”崔景荣点头道,“黄调焕是黄绍夫的侄孙儿,他本来就是武举人,而且去年自费往辽东运了一批火炮,因此记了一功,所以我就推荐他补了这个坐营的游击。”
“还有呢?”
“天津海防营和天津巡抚标营加起来差不多有五千人.”
“这两个营不能调,”方从哲摆手,“天津巡抚标营要用来备防有心人煽动河工闹事,而天津海防营则要用来押护辽饷。”
“那就没有了。”崔景荣摇头道,“除了天津两营,北方现成的可战之兵,全押在蓟州、辽东、山西、宣府、大同五镇,用以备防蒙古和女直。要是抽调给朝鲜方面使用,短时间内有可能导致兵力空虚,使敌有隙可乘。”崔景荣顿了一下,提议道:“如果着急行动,又不求甚锐,倒是可以先请旨调京营或巡捕营的人手听用。然后再像山东那般,抽调军户陆续添补。”
京营的主要作用是拱卫京师,巡捕营的作用则是维持京师周边的治安。把这些人拉去前线收复失地约等于白送人头。但如果只是拉去朝鲜充数应该还是能用的。
“嗯。”方从哲觉得皇帝应该会允许他们调拨京人马。“武备方面呢?”
“这个没有问题。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黄绍夫就在大力清理戎政了,宫里的支持也给得很足。为了补充兵器,兵仗局的库藏都要搬空了。”崔景荣说道,“最近我还去三大营走过一圈。可以说,除了没怎么见过血外,京营兵跟战兵也差不了多少了,拉出去就能用。按李将军对朝鲜人的描述,调京营兵去朝鲜应该不是问题。”
方从哲点点头,转脸看向袁可立和沈有容。“山东兵、京营兵,还有浙直南兵。明天我就去见皇上,把明代军队内线行军速度你们的部署上达天听。请皇上把这二万五千人给你们配齐了。但这不够,皇上肯定会问师期。我要你们拿个时间出来。”
“辽事急切,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如果士兵无需操练,立刻就能使用,那我建议下个月就启程出海。”袁可立问沈有容道:“能做到吗?”
“应该可以。最关键的一路还是成山到汉城,另外两路的时间都应该以此为准,进行调整。”沈有容看着地图,像是在解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从京师到登州,正常行军,二十天能到。到了之后,最好再个五六天的时间布置调配,并将粮秣辎重装船。一个月吧!”沈有容看向袁可立。“从京营点兵,到登船就绪,最好给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最稳妥的。如果要急行军,也可以把总时间压到二十天上下。但这样的话,实在是太磨人了。”
“一个月,也好。”袁可立微微颔首。“我正好去辽镇走一圈。”
“辽镇?”沈有容诧异地问道:“您不跟我一起去山东吗?”
“监护朝鲜,主要还是为了保卫辽东。我若是不去辽东实地看一看,见熊经略一面,又怎么能知道辽东的现状,进而使朝鲜与辽东犄角配合呢。渡海直临平壤和汉城的行动,有二位将军就足够了。而我则去辽东走一遭,”沈有容在地图上画了一条从京师到山海关,从山海关到广宁,再从广宁到辽阳,最后从辽阳一路南下并绕着辽南到镇江的线路。
“最后我会在镇江停留,静候师期。”沈有容着重点了点镇江的位置,最后往下一撇说道,“待师期一到,即率领镇江兵马跨过鸭绿江,控制义州。”
“如此分兵虽好,”沈有容迟疑道:“但监护使若不在场,下官又当如何面对鲜王和王世子呢?”
(本章完)
“好吧。”通过这一系列的问答,沈有容至少对朝鲜军队的实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平壤呢?”沈有容指着平壤问道:“假设我们遭遇了抵抗,需要强攻平壤,这座城容易攻克吗?”
李如柏想了想,说道:“平壤确实是朝鲜境内首屈一指的重镇,但如果按我朝的标准,平壤也算不得什么坚城。平壤一役,我和参将李芳春携手进攻西面的普通门。普通门那段城墙不高,远比不上辽沈。若是不着重甲,那么让人托着脚往上一举就能摸到墙头跃上去。而且刚才不佞也说了,平壤一役只一天即告终结。这倭寇虽然不是什么强敌,但比朝鲜人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守城,平壤尚且一日而下。如果改成朝鲜人驻守,恐怕刚摆开攻城的阵势,就有人要弃城逃跑了。”
“汉城呢?”沈有容接着问道。
“王京汉阳.”这回,李如柏想得更久了。“我没在王京待太久,对这个地方的印象不深。这么说吧,除开鲜王的宗庙社稷,王京可能连平壤都不如。至少外围城墙一定比平壤要矮,和京师高墙相比,就跟个土围子似的。”
“不至于吧?”沈有容诧异问道,“天下重镇莫有重于京师者,汉城好歹也是鲜国的王京,怎么可能连平壤都比不上?”
“汉城更靠南啊。”李如柏轻轻一笑,说道:“你不妨反过来想。如果成祖文皇帝不迁都于北平,现在的京师也不会被建成这个样子嘛。鲜国的敌人向来是北边的女直人。所以鲜国一向是防北而不防南,要是没有两次‘倭乱’,南方海面上的倭寇对鲜国而言也只能算是无伤大雅的癣疥之疾。所谓无患则无备,有我大明护着,说朝鲜承平二百五十年也不为过。”
“说得也是。”沈有容点点头,又问道:“但他们没有吸取两次‘倭乱’的教训,进而加固城防吗?”
“至少我没听说过有这回事。”李如柏摇摇头。
沈有容想了想,最后道:“我暂时也没什么要问的了。李将军,你还有别的意见吗?”
“没有意见!不佞从一开始就觉得这个三路进兵的布画很好。”李如柏摆出一副讨好的笑,环视众人,最后将视线定格在首辅方从哲的脸上。“就是不知道不佞有没有复出的机会。”
“当然有。”方从哲接言说道,“皇上的意思,是让子贞你先在士弘的麾下做一段时间的参佐。你家小少爷的事情,皇上知道,我们也知道了,但外面的其他人还不知道。而且有些人就算知道了,他也会装作不知道。所以,子贞你要理解。”
方从哲这是在帮沈有容站台。
沈有容确实是北战南征久历疆场的宿将,但如果要他和李如柏相比,沈有容的资历还是浅了不少。
方从哲询问叶向高得知,万历八年,沈有容武试不第,入蓟辽总督梁梦龙军中执掌旗牌。而那时候,李如柏都已经是挂三品指挥同知衔的游击将军了。而且直到目前,李如柏身上挂着的正一品右都督也没有被皇帝拿掉。让沈有容做李如柏的上官,就是低级官将高级官。这样的现象在以文制武的环境中很常见,也没什么问题,但在以武对武的时候就很危险了。
“呵呵,”李如柏还是一如既往地坦诚。“这有什么。皇上圣明,首辅仁厚,愿意在天下交讧的时候,为不佞说话,给不佞一个剖肝沥胆、自证清白的差事。不佞已经很感动了,又怎么敢奢求妄念更多呢?别说参佐,就算当个牵马的马弁也行啊。更何况,我与沈总镇本就是旧识,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一段共相峥嵘的岁月。”
“你们认识?”方从哲可还没有忘记,李如柏见到沈有容的时候是问了名的。那一脸疑惑的样子,完全不像老友相逢。
“不才初历战阵,就是在宁远伯军中。”沈有容接言说话,他嗓音颤抖,颇为动容。“岁月匆匆,快三十年不见,要是换一个地方,我也认不得子贞兄了。倒是见到大公子或许会冒昧地唤一声子贞兄。”
李怀忠愣了一下,接着不着痕迹地瞥了老爹一眼:有那么像吗?
“那我就放心了。”方从哲欣慰地笑了笑,转头看向袁可立。“礼卿,你是皇上钦点的监护使。你对自强和士弘拟出的出兵方略有什么想法吗?”
别看现在崔景荣和沈有容在兵部“述职”的时候,就把出兵朝鲜的方略定了个七七八八,但真到明军渡海到了朝鲜,还得袁可立话事,以他为主。
“我赞同这个三路进兵的布画,”袁可立微笑道:“就是不知道这三路各要用多少兵马,这些兵马又要从何处征调?”
“自强,”方从哲点点头,看向本兵崔景荣。“你觉得呢?”
“首辅,诸位,”崔景荣先拱了拱手,接着指着地图上的平壤说道:“今天下午,我与沈副将查考抗倭援朝之战。”崔景荣略一侧头看向李如柏,“也就是宁远伯提督朝鲜,李将军从旁协助的那一场,”李如松中伏战死之后,先帝万历破格赠了他宁远伯的爵位。所以宁远伯这个称号既可以指代李成梁,又可以指代李如松。
“彼时,为攻克二万五千倭兵驻守之平壤,宁远伯率南北兵共三万八千人,分四路攻平壤。一日克。照李将军的描述,鲜军远不及倭兵。虽不至轻视,亦无需过忧。况我天兵乃正义之师,再临鲜境,鲜军多半不会抵抗阻拦,即使真的需要围困强攻,也不必聚而歼之。因此愚以为,只需发兵一万,并带适量火炮,备攻一门即可。一门既克,平壤必下。”
说着,崔景荣又将手指移到了王京汉城的位置。“照李将军所言,汉城坚不及平壤,更易克之。不过,汉城到底是朝鲜王京。王室成员、文武官员及亲属家眷皆聚于此,需要更多的兵力维持治安,备防小人乘势生乱。假托天兵之名,坏我天朝名声。所以愚以为,应当适当增加兵力,用兵一万五千是为妥当。”
“至于义州。此处与我朝往来密切,从不对我朝设防,况镇江周边已有近二万人马,因此无需增派。只用调用镇江兵马接管城防应该就可以了。”崔景荣最后道。
“礼卿、士弘、子贞,你们怎么看?”方从哲问道。
袁可立和沈有容都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默默地看向了李如柏。“二万五千人,您还抬举鲜国,”李如柏笑着说道:“如果是亡兄当初带的那些精卒,都可以把朝鲜全境从上到下全部犁一遍了。”
方从哲看了看袁可立和沈有容,见他们没有发表其他意见的意思,便又问崔景荣道:“兵部那边能从哪些地方调足这二万五千兵马给礼卿他们?”
崔景荣想了想。“首先是山东兵,这是最近的兵马。目下,山东各营立刻就抽调兵卒一万,只需再调集一万五千人就能实现布置。”
“把山东的兵马都抽走了,山东自己要怎么办?”方从哲问道。
“补充,”崔景荣毫不犹豫地说道:“可请皇上下一道旨意,让左军都督府向山东都司发函,令山东都司按户籍调人,把各营补上就好。当然,也可以直接在山东按户调人,把监护朝鲜所需的二万五千人补足。如此,也就无需抽调其他地方的人马了。不过那样的话,大部分的兵卒就是未经训练的新兵了,可能不太堪用。”
“堪用也不能调啊!一口气抽走二万五千精壮。这山东就不要海防了。”方从哲说道:“就调一万。再让左府调人补充,各营不能空。其他的呢?”山东那边向来有白莲余孽活动,必须保持有几支随时能够调用的军队。
“去年在南直、浙江新募训练的二千五百余名南兵已经移到了通州,已经武装完毕了。按照原定的计划,这一营南兵本是要发去辽镇的。不过目前还在待命。可以上奏皇上请求改调。”崔景荣回说道。
“浙直南兵.”方从哲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一营的营将,是不是叫黄调焕?”
“对就是他,刚任命的。”崔景荣点头道,“黄调焕是黄绍夫的侄孙儿,他本来就是武举人,而且去年自费往辽东运了一批火炮,因此记了一功,所以我就推荐他补了这个坐营的游击。”
“还有呢?”
“天津海防营和天津巡抚标营加起来差不多有五千人.”
“这两个营不能调,”方从哲摆手,“天津巡抚标营要用来备防有心人煽动河工闹事,而天津海防营则要用来押护辽饷。”
“那就没有了。”崔景荣摇头道,“除了天津两营,北方现成的可战之兵,全押在蓟州、辽东、山西、宣府、大同五镇,用以备防蒙古和女直。要是抽调给朝鲜方面使用,短时间内有可能导致兵力空虚,使敌有隙可乘。”崔景荣顿了一下,提议道:“如果着急行动,又不求甚锐,倒是可以先请旨调京营或巡捕营的人手听用。然后再像山东那般,抽调军户陆续添补。”
京营的主要作用是拱卫京师,巡捕营的作用则是维持京师周边的治安。把这些人拉去前线收复失地约等于白送人头。但如果只是拉去朝鲜充数应该还是能用的。
“嗯。”方从哲觉得皇帝应该会允许他们调拨京人马。“武备方面呢?”
“这个没有问题。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黄绍夫就在大力清理戎政了,宫里的支持也给得很足。为了补充兵器,兵仗局的库藏都要搬空了。”崔景荣说道,“最近我还去三大营走过一圈。可以说,除了没怎么见过血外,京营兵跟战兵也差不了多少了,拉出去就能用。按李将军对朝鲜人的描述,调京营兵去朝鲜应该不是问题。”
方从哲点点头,转脸看向袁可立和沈有容。“山东兵、京营兵,还有浙直南兵。明天我就去见皇上,把明代军队内线行军速度你们的部署上达天听。请皇上把这二万五千人给你们配齐了。但这不够,皇上肯定会问师期。我要你们拿个时间出来。”
“辽事急切,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如果士兵无需操练,立刻就能使用,那我建议下个月就启程出海。”袁可立问沈有容道:“能做到吗?”
“应该可以。最关键的一路还是成山到汉城,另外两路的时间都应该以此为准,进行调整。”沈有容看着地图,像是在解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从京师到登州,正常行军,二十天能到。到了之后,最好再个五六天的时间布置调配,并将粮秣辎重装船。一个月吧!”沈有容看向袁可立。“从京营点兵,到登船就绪,最好给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最稳妥的。如果要急行军,也可以把总时间压到二十天上下。但这样的话,实在是太磨人了。”
“一个月,也好。”袁可立微微颔首。“我正好去辽镇走一圈。”
“辽镇?”沈有容诧异地问道:“您不跟我一起去山东吗?”
“监护朝鲜,主要还是为了保卫辽东。我若是不去辽东实地看一看,见熊经略一面,又怎么能知道辽东的现状,进而使朝鲜与辽东犄角配合呢。渡海直临平壤和汉城的行动,有二位将军就足够了。而我则去辽东走一遭,”沈有容在地图上画了一条从京师到山海关,从山海关到广宁,再从广宁到辽阳,最后从辽阳一路南下并绕着辽南到镇江的线路。
“最后我会在镇江停留,静候师期。”沈有容着重点了点镇江的位置,最后往下一撇说道,“待师期一到,即率领镇江兵马跨过鸭绿江,控制义州。”
“如此分兵虽好,”沈有容迟疑道:“但监护使若不在场,下官又当如何面对鲜王和王世子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