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鲜国比之中国,正如孝子之慕父母也
“这”袁可立先是一愣,接着转头望向方从哲。
方从哲很清楚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定位。那就是紧跟皇帝,居中调和的执行者,自然不会在这时候自己拿主意。
“明天,我去面见皇上,会把礼卿你的想法和士弘你的顾虑一并告诉皇上,”方从哲朝紫禁城的方向拜了一拜。“相信皇上自有圣断。”
“那就有劳首辅了。”袁可立和沈有容都点了头。
“为国分忧而已。”方从哲觉得该说的话也说得差不多了,于是环视众人问道:“还有谁要补充什么吗?”
这回没人接话。只有李效忠想说点什么,却被兄长拉住了。
李怀忠摇摇头,那嘴型仿佛在说:别急。
“子先,”方从哲看向进门之后几乎一言未发的徐光启,主动微笑问道:“你怎么一直不说话啊?”
众人也顺着方从哲的视线望向徐光启。
“首辅,诸位,”徐光启尴尬地笑了笑,拱手说道:“我虽首倡此议,但皇上圣虑雄韬,诸位布置周全,已无需我再画蛇添足了。”
事实上,从皇帝提出要废黜朝鲜国王的那一刻起,“监护朝鲜”的性质就变了。
徐光启最初的设想,是亲自带上共计二百余人的参随佐官及巧工教师出使朝鲜,然后观察鲜国君臣的心神,若察鲜之君臣心神无二,就与商略戎机,令其渐强,可战可守。若察鲜之君被敌诱胁,则阐明华夏君臣,天经地义。
徐光启甚至都没打算直接找皇帝要兵。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请皇帝给他便宜行事的权限,好方便他随时度势而行。
可现在,计划已经具体并膨胀到了,废黜国王另立摄政,朝鲜监护先于朝鲜摄政,朝鲜总兵提督全国兵马,并自带二万五千天兵驻扎朝鲜的程度。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徐光启确实已经没什么话好说了。他现在唯一需要且能够做的,就是在袁可立正式启程之前,把“废黜国王暂立摄政并监护其国直到战事结束”的上谕拟出来。
“呵呵。子先实在是谦虚。既然如此,那今天就到这儿吧。”方从哲笑了笑头,又看向沈有容,示意他把地图收起来。
沈有容会意,伸手去揭那幅地图。这李家两兄弟也很有眼力地上去帮忙。
李如柏看了一眼天色,正准备挽留用饭,却听方从哲道:
“我最后再说一点。韩非子有言曰,‘语以泄败,事以密成’。监护之行乃兵家奇道。机欲潜深,法应秘密。要是因为泄了消息,而坏了大事。皇上那关谁也过不了。”方从哲说着话,表情也一点一点地凝了下来。“诸位可不要忘了,骆卫帅今天也是来了的!”
李如柏父子三人皆是一凛,随后便也像其他人那样深深地点了点头。
————————
“你们知道李珙这个人吗?”正吃着饭,皇帝突然向昨夜侍寝的朴氏姐妹抛出了一个突兀的问题。
“李珙是谁?”朴媝愣了一下,接着摇了摇头,又继续吃东西。她已经好久没来过乾清宫了,十分想念这里的早膳。虽说储秀宫的伙食向来也不差,但和天子的御膳还是没的比。
“皇上说的是仁城君?”朴媋伸手拿起一个完整的带壳煮鸡蛋,在桌面上轻轻地磕了几下。
“你见过他吗?”朱常洛夹起一块儿上好的煎鱼送进嘴里。朱常洛还不知道,他筷子下面夹着的是今年南直隶贡来的第一条鲥鱼。
鲥鱼者,时令之鱼也。因每年夏时初现,秋时不复见,故有此名。鲥鱼似鳊而大鳞,肥美而多鲠,而且据说还有温中益气、开胃醒脾、清热解毒、强体滋补等功效,故而为吴人所喜。从吴王年间开始,鲥鱼就是一道常见的宫廷菜色。即使后来永乐迁都北平,皇帝餐桌上的鲥鱼也没有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食。
每年的二、三月到六、七月间,浙直沿海的官府就会专门征发渔民捕捞此种鱼类,先交由设在南京的鲥鱼厂,再由鲥鱼厂马不停蹄、船不停纤地供给北京。
因为鲥鱼有出水即死之性,所以为了向北京提供相对新鲜的鲥鱼,往往是“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三月还好,只要送得够快,也不必过于考虑保鲜防腐的问题,一旦过了四月,就必须用各地窖藏的冰块镇着给皇帝送到北京来。
“没有,”朴媋一边剥鸡蛋,一边说道:“妾没有见过仁城君,只知道王上有这么一个异母弟。”
“李珙的风评如何?”朱常洛又问道。
“不清楚。”朴媋疑惑道:“皇上为什么要问仁城君的事情?”
“没有为什么,就是突然想起有这么个人了。不知道就算了。”朱常洛也不指望从两个贡女这里知道朝鲜宫廷的事情。
可这时,朴媝突然说道:“如果是仁城君的话,应该不是什么好人吧。”
“你知道什么,别瞎说!”朴媋瞪了妹妹一眼。
“你这姐姐当得好生霸道。自己不想说,还不许别人说。”朱常洛伸手在朴媋的脑袋上拍了一下,不过他的语气和动作都很轻。“这仁城君远在朝鲜,又听不见。就算听见了,他还能到紫禁城里赏你一顿板子吗?”
“唔”朴媋缩了一下,讪讪地说道:“有皇上护着,妾当然不会怕什么仁城君。但妾担心这傻妮子不安本分,胡乱说话,惹皇上不高兴。”
“餐桌闲聊,哪有什么本分不本分的。”朱常洛淡淡地笑了一下,转头看向坐在自己右侧的朴媝。“咱俩好。你别管她,说。”
“哼。”朴媝朝姐姐做了一个得意表情,“皇上。仁城君受命掌管司饔院。凡是在汉阳待过的人都知道,司饔院这个衙门是出了名贪腐横行。仁城君管着它,怎么可能是什么好人。”
“司饔院,这是干什么的?”朱常洛问道。
“就是光禄寺加尚膳监。”朴媋接言说道。“既管食材采买,又管御膳制作。”
朱常洛默默地点了点头。在复立西厂、内廷整肃之前,尚膳监确实是宫里贪腐最严重的衙门之一。除了不敢在御膳上搞以次充好的把戏,基本什么活儿都敢整。“既然司饔院的贪腐都搞到人尽皆知的地步了。这李珲就不管一管?”朱常洛淡淡地说道。
朴媋将剥好的鸡蛋喂到皇帝的嘴边,谨慎地说道:“王上还是英明的,肯定是被人蒙蔽了。如果王上得知此事了一定会管。”
“说不定是他自己愿意被人蒙蔽呢。”朱常洛睨了侍膳的胡尚食一眼。顺着朴媋的意思把那个鸡蛋给吃掉了。
————————
吃过早膳,皇帝在朴氏姐妹的服侍下换好了皮弁服。
今天,皇帝要再御皇极殿,接受新科进士们最后的朝拜。今天之后,进士们要再见皇帝,就是以正式官员的身份了。
“皇上,”朴媝还是第一次见皇帝穿这身庄重肃穆的袍服,不由得看呆了。“好俊啊。”
朴媋的感情要含蓄不少。她并不像妹妹那样直勾勾地看着皇帝,但也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打量盛装上的尊容。儒雅、威严,还带着看不透的神秘。
和这位上国的皇帝比起来,鲜国的贵族就像是沐猴而冠的猴子。
“呵呵,”朱常洛只轻轻地笑了笑,又侧头看了一眼时间。“你们知道朝鲜的科举是什么样子的吗?”
“先王有言,‘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故朝鲜科举比之中国,正如孝子之慕父母也。”朴媋先定了个调子。“朝鲜有文科、武科和杂科三类科举。单说文科,又有大科和小科之分。类比中国,大科就是乡试和殿试两级,而小科则类似于童试。而小科还可细分成生员试和进士试。全国各道的读书人,只要通过了生员试就都能参加大科。要是更进一步通过了进士试,就可以进入成均馆就学待考。”
“成均馆?”
“就是朝鲜的国子监。”朴媋解释道:“《周礼》有言,‘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二字盖取于此。”
朱常洛颇为意外地看向朴媋。“你还学过《周礼》?”
“妾有幸侍奉上国之君,又怎能不读习上国之礼?”朴媋低着头,声音既小心又羞怯。
“姐姐就备着在皇上面前卖弄她的新学问呢。”朴媝很不合时宜地凑上来拆台。“皇上真的问了,姐姐应该可高兴了吧。”
“你!”朴媋的脸都气红了。要是这会儿皇帝顺着朴媝的话说两句讽刺的怪话,朴媋非得羞得哭出来不可。
“古语有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了要是不用,那还学来干什么?”皇帝宠溺地揉了揉朴媋的脑袋。“天下有识之士,参加文武科举,就是为了货与君王。媋娘愿意为了讨朕欢心,读习经学礼仪,朕很高兴。”
“嗯。”朴媋脸上的羞红逐渐褪去,同时又渐渐地泛起了桃色。
“好了。朕要去接受读书人的拜谢了,你们也回去吧。”朱常洛又揉了揉朴媝的脑袋。
“是。”朴氏姐妹的这一声应得有些失落。因为她们上一次被皇帝传幸已经是差不多一个月以前了。也不知道这次拜别之后,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
————————
上表谢恩的形式和传胪大典几乎完全相同。也是百官在搜身检查之后麇集广场,然后再由礼部官员主持仪式。
两场典仪的相异之处,只需要看状元一人便能知悉。
传胪时,状元落谁人,各进士如何排名,犹未可知,所以众人仍按照会试的名次排序。而到谢恩时,金榜已现,鼎甲已明,所以众人的排序也就相应地变成了以状元为首,榜眼、探于其后左右辅之,共领进士队伍。只等礼部官员高声宣布进殿,状元便率领众进士上殿谢恩。
再次进入皇极殿时,包括榜眼和探在内的一众进士仍旧穿着那身由国子监颁发的进士服。但状元文震孟却穿着一身足以让他“鹤立鸡群”的状元服。
状元服,朝冠二梁,朝服绯罗为之,白绢中单,蔽膝全,大带、锦绶,药玉佩一幅。纱帽一顶,圆领,光银带一条,朝靴、毡袜各一双,并槐木笏一把。
这身大异于深蓝进士罗服的绯罗状元服,是传胪之后、谢恩之前,由礼部奉上谕单独赐给状元特殊礼服。天下只此一套。早在成化年间,就有了钦赐状元朝服冠带的成例。自那之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每一届科举,状元都会穿戴这一身特殊的赐服,来到皇帝面前诵读他精心炮制的谢恩表。
由于是赐,所以状元服不必像进士服那样还给国子监。状元可以永久性地把这套袍服保留下来,作为鼎甲天下的传世纪念。
文震孟显然知道什么场合该用什么口音说话。他虽是南人,但十上春宫,又刻意学过。因此到颂圣谢恩的这天,文震孟的口音已至臻化,几与北人无异。
不过文状元的苦心孤诣显然是白费了。因为坐在须弥高台之上的皇帝陛下,根本没把心思放在状元公的身上。
就在文震孟声情并茂地用他那“毫不似南人”的京师口音,诵读那篇极尽谦卑恭顺的谢恩表奏时,司礼监掌印王安正在皇帝的耳边轻声汇报首辅方从哲携手本兵崔景荣、礼书徐光启、少银台袁可立以及副将沈有容,拜访右都督李如柏的事情。
“.据来去的时间推测,首辅他们应该在李家吃了一顿晚饭。”王安最后耳语道。
朱常洛看向方从哲,并对王安道:“下去跟首辅说一声。让他在典仪结束之后,不必回阁,直接去,”朱常洛顿了一下。“去弘德殿吧。”
“只传方首辅一个人吗?”王安小声问道。
朱常洛看了兼职鸿胪寺卿的徐光启一眼,却只说道:“他一个就行。”
“是。”王安踮着脚小跑着下了须弥座。他的动静很小,没有发出任何异样的声响,就像一只灵活的老猫。但因为他站在高台之上、皇帝身边,所以还是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就连文震孟诵读声都因为他的离开而顿了一瞬。
这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皇帝的近侍太监步下须弥座在首辅耳边说了什么,但两个月后,这段不知内容的短暂的耳语,就将官野史册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章完)
“这”袁可立先是一愣,接着转头望向方从哲。
方从哲很清楚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定位。那就是紧跟皇帝,居中调和的执行者,自然不会在这时候自己拿主意。
“明天,我去面见皇上,会把礼卿你的想法和士弘你的顾虑一并告诉皇上,”方从哲朝紫禁城的方向拜了一拜。“相信皇上自有圣断。”
“那就有劳首辅了。”袁可立和沈有容都点了头。
“为国分忧而已。”方从哲觉得该说的话也说得差不多了,于是环视众人问道:“还有谁要补充什么吗?”
这回没人接话。只有李效忠想说点什么,却被兄长拉住了。
李怀忠摇摇头,那嘴型仿佛在说:别急。
“子先,”方从哲看向进门之后几乎一言未发的徐光启,主动微笑问道:“你怎么一直不说话啊?”
众人也顺着方从哲的视线望向徐光启。
“首辅,诸位,”徐光启尴尬地笑了笑,拱手说道:“我虽首倡此议,但皇上圣虑雄韬,诸位布置周全,已无需我再画蛇添足了。”
事实上,从皇帝提出要废黜朝鲜国王的那一刻起,“监护朝鲜”的性质就变了。
徐光启最初的设想,是亲自带上共计二百余人的参随佐官及巧工教师出使朝鲜,然后观察鲜国君臣的心神,若察鲜之君臣心神无二,就与商略戎机,令其渐强,可战可守。若察鲜之君被敌诱胁,则阐明华夏君臣,天经地义。
徐光启甚至都没打算直接找皇帝要兵。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请皇帝给他便宜行事的权限,好方便他随时度势而行。
可现在,计划已经具体并膨胀到了,废黜国王另立摄政,朝鲜监护先于朝鲜摄政,朝鲜总兵提督全国兵马,并自带二万五千天兵驻扎朝鲜的程度。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徐光启确实已经没什么话好说了。他现在唯一需要且能够做的,就是在袁可立正式启程之前,把“废黜国王暂立摄政并监护其国直到战事结束”的上谕拟出来。
“呵呵。子先实在是谦虚。既然如此,那今天就到这儿吧。”方从哲笑了笑头,又看向沈有容,示意他把地图收起来。
沈有容会意,伸手去揭那幅地图。这李家两兄弟也很有眼力地上去帮忙。
李如柏看了一眼天色,正准备挽留用饭,却听方从哲道:
“我最后再说一点。韩非子有言曰,‘语以泄败,事以密成’。监护之行乃兵家奇道。机欲潜深,法应秘密。要是因为泄了消息,而坏了大事。皇上那关谁也过不了。”方从哲说着话,表情也一点一点地凝了下来。“诸位可不要忘了,骆卫帅今天也是来了的!”
李如柏父子三人皆是一凛,随后便也像其他人那样深深地点了点头。
————————
“你们知道李珙这个人吗?”正吃着饭,皇帝突然向昨夜侍寝的朴氏姐妹抛出了一个突兀的问题。
“李珙是谁?”朴媝愣了一下,接着摇了摇头,又继续吃东西。她已经好久没来过乾清宫了,十分想念这里的早膳。虽说储秀宫的伙食向来也不差,但和天子的御膳还是没的比。
“皇上说的是仁城君?”朴媋伸手拿起一个完整的带壳煮鸡蛋,在桌面上轻轻地磕了几下。
“你见过他吗?”朱常洛夹起一块儿上好的煎鱼送进嘴里。朱常洛还不知道,他筷子下面夹着的是今年南直隶贡来的第一条鲥鱼。
鲥鱼者,时令之鱼也。因每年夏时初现,秋时不复见,故有此名。鲥鱼似鳊而大鳞,肥美而多鲠,而且据说还有温中益气、开胃醒脾、清热解毒、强体滋补等功效,故而为吴人所喜。从吴王年间开始,鲥鱼就是一道常见的宫廷菜色。即使后来永乐迁都北平,皇帝餐桌上的鲥鱼也没有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食。
每年的二、三月到六、七月间,浙直沿海的官府就会专门征发渔民捕捞此种鱼类,先交由设在南京的鲥鱼厂,再由鲥鱼厂马不停蹄、船不停纤地供给北京。
因为鲥鱼有出水即死之性,所以为了向北京提供相对新鲜的鲥鱼,往往是“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三月还好,只要送得够快,也不必过于考虑保鲜防腐的问题,一旦过了四月,就必须用各地窖藏的冰块镇着给皇帝送到北京来。
“没有,”朴媋一边剥鸡蛋,一边说道:“妾没有见过仁城君,只知道王上有这么一个异母弟。”
“李珙的风评如何?”朱常洛又问道。
“不清楚。”朴媋疑惑道:“皇上为什么要问仁城君的事情?”
“没有为什么,就是突然想起有这么个人了。不知道就算了。”朱常洛也不指望从两个贡女这里知道朝鲜宫廷的事情。
可这时,朴媝突然说道:“如果是仁城君的话,应该不是什么好人吧。”
“你知道什么,别瞎说!”朴媋瞪了妹妹一眼。
“你这姐姐当得好生霸道。自己不想说,还不许别人说。”朱常洛伸手在朴媋的脑袋上拍了一下,不过他的语气和动作都很轻。“这仁城君远在朝鲜,又听不见。就算听见了,他还能到紫禁城里赏你一顿板子吗?”
“唔”朴媋缩了一下,讪讪地说道:“有皇上护着,妾当然不会怕什么仁城君。但妾担心这傻妮子不安本分,胡乱说话,惹皇上不高兴。”
“餐桌闲聊,哪有什么本分不本分的。”朱常洛淡淡地笑了一下,转头看向坐在自己右侧的朴媝。“咱俩好。你别管她,说。”
“哼。”朴媝朝姐姐做了一个得意表情,“皇上。仁城君受命掌管司饔院。凡是在汉阳待过的人都知道,司饔院这个衙门是出了名贪腐横行。仁城君管着它,怎么可能是什么好人。”
“司饔院,这是干什么的?”朱常洛问道。
“就是光禄寺加尚膳监。”朴媋接言说道。“既管食材采买,又管御膳制作。”
朱常洛默默地点了点头。在复立西厂、内廷整肃之前,尚膳监确实是宫里贪腐最严重的衙门之一。除了不敢在御膳上搞以次充好的把戏,基本什么活儿都敢整。“既然司饔院的贪腐都搞到人尽皆知的地步了。这李珲就不管一管?”朱常洛淡淡地说道。
朴媋将剥好的鸡蛋喂到皇帝的嘴边,谨慎地说道:“王上还是英明的,肯定是被人蒙蔽了。如果王上得知此事了一定会管。”
“说不定是他自己愿意被人蒙蔽呢。”朱常洛睨了侍膳的胡尚食一眼。顺着朴媋的意思把那个鸡蛋给吃掉了。
————————
吃过早膳,皇帝在朴氏姐妹的服侍下换好了皮弁服。
今天,皇帝要再御皇极殿,接受新科进士们最后的朝拜。今天之后,进士们要再见皇帝,就是以正式官员的身份了。
“皇上,”朴媝还是第一次见皇帝穿这身庄重肃穆的袍服,不由得看呆了。“好俊啊。”
朴媋的感情要含蓄不少。她并不像妹妹那样直勾勾地看着皇帝,但也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打量盛装上的尊容。儒雅、威严,还带着看不透的神秘。
和这位上国的皇帝比起来,鲜国的贵族就像是沐猴而冠的猴子。
“呵呵,”朱常洛只轻轻地笑了笑,又侧头看了一眼时间。“你们知道朝鲜的科举是什么样子的吗?”
“先王有言,‘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故朝鲜科举比之中国,正如孝子之慕父母也。”朴媋先定了个调子。“朝鲜有文科、武科和杂科三类科举。单说文科,又有大科和小科之分。类比中国,大科就是乡试和殿试两级,而小科则类似于童试。而小科还可细分成生员试和进士试。全国各道的读书人,只要通过了生员试就都能参加大科。要是更进一步通过了进士试,就可以进入成均馆就学待考。”
“成均馆?”
“就是朝鲜的国子监。”朴媋解释道:“《周礼》有言,‘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二字盖取于此。”
朱常洛颇为意外地看向朴媋。“你还学过《周礼》?”
“妾有幸侍奉上国之君,又怎能不读习上国之礼?”朴媋低着头,声音既小心又羞怯。
“姐姐就备着在皇上面前卖弄她的新学问呢。”朴媝很不合时宜地凑上来拆台。“皇上真的问了,姐姐应该可高兴了吧。”
“你!”朴媋的脸都气红了。要是这会儿皇帝顺着朴媝的话说两句讽刺的怪话,朴媋非得羞得哭出来不可。
“古语有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了要是不用,那还学来干什么?”皇帝宠溺地揉了揉朴媋的脑袋。“天下有识之士,参加文武科举,就是为了货与君王。媋娘愿意为了讨朕欢心,读习经学礼仪,朕很高兴。”
“嗯。”朴媋脸上的羞红逐渐褪去,同时又渐渐地泛起了桃色。
“好了。朕要去接受读书人的拜谢了,你们也回去吧。”朱常洛又揉了揉朴媝的脑袋。
“是。”朴氏姐妹的这一声应得有些失落。因为她们上一次被皇帝传幸已经是差不多一个月以前了。也不知道这次拜别之后,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
————————
上表谢恩的形式和传胪大典几乎完全相同。也是百官在搜身检查之后麇集广场,然后再由礼部官员主持仪式。
两场典仪的相异之处,只需要看状元一人便能知悉。
传胪时,状元落谁人,各进士如何排名,犹未可知,所以众人仍按照会试的名次排序。而到谢恩时,金榜已现,鼎甲已明,所以众人的排序也就相应地变成了以状元为首,榜眼、探于其后左右辅之,共领进士队伍。只等礼部官员高声宣布进殿,状元便率领众进士上殿谢恩。
再次进入皇极殿时,包括榜眼和探在内的一众进士仍旧穿着那身由国子监颁发的进士服。但状元文震孟却穿着一身足以让他“鹤立鸡群”的状元服。
状元服,朝冠二梁,朝服绯罗为之,白绢中单,蔽膝全,大带、锦绶,药玉佩一幅。纱帽一顶,圆领,光银带一条,朝靴、毡袜各一双,并槐木笏一把。
这身大异于深蓝进士罗服的绯罗状元服,是传胪之后、谢恩之前,由礼部奉上谕单独赐给状元特殊礼服。天下只此一套。早在成化年间,就有了钦赐状元朝服冠带的成例。自那之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每一届科举,状元都会穿戴这一身特殊的赐服,来到皇帝面前诵读他精心炮制的谢恩表。
由于是赐,所以状元服不必像进士服那样还给国子监。状元可以永久性地把这套袍服保留下来,作为鼎甲天下的传世纪念。
文震孟显然知道什么场合该用什么口音说话。他虽是南人,但十上春宫,又刻意学过。因此到颂圣谢恩的这天,文震孟的口音已至臻化,几与北人无异。
不过文状元的苦心孤诣显然是白费了。因为坐在须弥高台之上的皇帝陛下,根本没把心思放在状元公的身上。
就在文震孟声情并茂地用他那“毫不似南人”的京师口音,诵读那篇极尽谦卑恭顺的谢恩表奏时,司礼监掌印王安正在皇帝的耳边轻声汇报首辅方从哲携手本兵崔景荣、礼书徐光启、少银台袁可立以及副将沈有容,拜访右都督李如柏的事情。
“.据来去的时间推测,首辅他们应该在李家吃了一顿晚饭。”王安最后耳语道。
朱常洛看向方从哲,并对王安道:“下去跟首辅说一声。让他在典仪结束之后,不必回阁,直接去,”朱常洛顿了一下。“去弘德殿吧。”
“只传方首辅一个人吗?”王安小声问道。
朱常洛看了兼职鸿胪寺卿的徐光启一眼,却只说道:“他一个就行。”
“是。”王安踮着脚小跑着下了须弥座。他的动静很小,没有发出任何异样的声响,就像一只灵活的老猫。但因为他站在高台之上、皇帝身边,所以还是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就连文震孟诵读声都因为他的离开而顿了一瞬。
这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皇帝的近侍太监步下须弥座在首辅耳边说了什么,但两个月后,这段不知内容的短暂的耳语,就将官野史册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章完)